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试论秀山楹联审美境界

试论秀山楹联审美境界

金敏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某某师范学院中文系2002级1班,学号:2002051125)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摘要】本文运用美学理论对云南某某通海秀山楹联所蕴涵的独特的审美境界进行了探究。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和谐境致的哲思论述其楹联的审美三境。一境,楹联的“自然美”。包括本真的自然美、自然美于人的诗情领悟。二境,“游”的自由审美境界。人对于自然美的画意应答、通海人文生存智慧。三境,禅趣之境。有限与无限的空灵造境、人与天地“和合”统一。进而诠释了通海秀山楹联的审美意味以及其对游人的审美心理的影响。也揭示出通海秀山楹联于当代教育的独特而深刻的美育功能。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关键词】通海;秀山;楹联;审美境界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古刹禅林作为一个文化综合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点缀其间的楹联就是园林景观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与审美表现。正如木德高在《评点云南名胜名联》的序中所言:“风景无联皆减色”(1),显然楹联于风景名胜有着陪衬烘托、点睛生色的作用。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秀山位于云南某某市通海县境内。通海位于云南中部,依山傍水,是省内人口较早定居、自然环境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现在的通海由原通海、河西两县于1956年合并而成。境内自新石器时期以来,代不乏人,各代遗存都有发现。通海三代时为町国,汉置町县,蜀汉属兴古郡,在元代以前就已形成滇南政治文化中心。从出土文物看,东汉时通海坝子就是鱼米之乡。具有宋、元、明、清遗迹和建筑的秀山园林遗存了不少通海作为历史文化名地的文化艺术内涵。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秀山之山脉发自点苍山,而点苍山又为昆仑之诸,秀山当作昆仑之诸脉,山之奇秀盖滇首。宋元迄至明清,广开梵场、构筑园林,明清而下,引来文人学者、名士名贤,致使秀山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楹联佳景。秀山三元宫、普光寺、玉皇阁、清凉台、万寿宫、斗天阁、涌金寺七大古建筑群中共珍藏历代名人雅士撰书题刻的匾、联、碑、刻250余块,楹联约100余对,清凉台和涌金寺称为秀山文化艺术的宝库,据戴廷源先生《秀山古今楹联荟萃》(2)一书所录,清凉台(含武候祠)有联63副,涌金寺有联56副。数量之多不说,且秀山上的名联名诗,也大多集中在这两座名寺中。琳琅满目之楹联,或状物、或抒情、或寓志,古诗近体、五言七言、长联回联、大都出于明清时代文学家、诗人、画家的手笔,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时代风貌、历史沿革、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和宗教信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楹联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概观历代对秀山楹联的价值发现,大概已作过这样一些工作:一是对楹联进行收集整理;二是对联语进行文学性的鉴赏品评。基本停留于一般性赏析,并未较深入对其审美价值进行探究。本文对其楹联的审美境界的探究,可说是一个较独特的视点。首先,楹联所蕴含的审美精神召唤着一种对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审美理解,于当今教育理念来讲,在人的语文的素养及人格修为方面,是非常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倡其联意之丰美,具有较好的美育价值。因此,本文在探究园林景观的诗画意境的背景下,着力对楹联的人文意境进行揭示,试图引人进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又具审美体验新意的审美境界。使人开阔视野、深化领悟、启迪心智,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之娱。本文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综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楹联审美境界进行把握。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一、楹联的“自然美”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楹联之自然美是秀山楹联所蕴涵的第一重审美境界。这是一个秀山之秀与楹联之秀为题交相辉映的境界。在此境界之中,人们看到秀山之绿,绿得清新、自然、在绿中能够看到天地的“大美”, 从而得到悦心悦意的审美享受。楹联以自然山水为玄理找寻形象的佐证和图解,从而构成了玄想与山水、哲理与生活的对峙。茂密的林木把整座山掩盖得严严实实。灌木繁茂,野花点翠;奇松参天,杉栗葱翠;松林似海,涛声如吼……加之明玉兰、元香杉、宋古柏等具有历史苍遒感的古树使自然景观之秀、历史意味之长和文字艺术之妙交融一体,造就了通海人独有的精神家园意味着通海人既崇尚自然、本色的美,又试图于其中领悟人生诗意的审美追求。概观秀山楹联。在秀山楹联中传达自然美之联居多。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本真自然美的审美观赏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山净且无尘一点;湖平惟有鹭双飞”(普光寺)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水流花放云深处;籁尽天空月上时”(三才亭)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百道湖光千树雨;万山明月一声钟”(涌金寺)

paper51.com

paper51.com

“松翠时相引;梨红不肯凋”(清凉台)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它们分别描述出了杞麓湖与秀山的清净开阔,万籁俱静月上东方的美景;雨后秀山的清丽脱俗;绿树红叶的情韵动人。特别要提的是阚祯兆(公元1641–1709)游秀山清凉台所留此联:

paper51.com

paper51.com

“松翠时相引;梨红不肯凋”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他直述青松苍翠,使人眼明,且顿生凉意。它似在时时招引游人,可谓多娇多情,而梨树的红叶,衬着青松,在阳光下则分外鲜丽。辉煌灿烂!满树红叶霜后也不肯凋谢,更显风神飒爽,英气勃发,作者随类傅彩,显露神采。拟人手法的运用,则赋生命于绿树红叶,使他们情韵动人。联语景情相生,形神兼备,堪称精品。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他还有一联语: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几经拨云寻路,倚树听泉,喜茫茫才到此清凉境界;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一任鱼跃鸢飞,天空海阔,活泼泼都收上图画楼台。”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这对联包含的景物很多,有绿树、有泉水、有绿荫、有鱼儿、有苍鹰。上联说好几次拨开云雾找寻路径,走累了,便靠在大树上,听听淙淙作响的流泉声。通过茫茫的碧树翠竹,才到达这个清凉境界。“拨云寻路”表明清凉台地势之高,地势高是清凉和开阔之要,也传达出作者寻觅更高诗意人生之志。而绿树掩隐,泉水淙淙、浓荫茫茫,正面描绘“清凉”的各种表现。下联突出清凉境界的开阔,主要写在台上所见的美景—一幅海阔天空,鱼跃路飞的生动画面。作者有如一位导游,引导人们去看,去听,去感悟。读者无形中成了满怀参与意识的旅游者,陶醉于赏心悦目的大自然的美景中。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二)自然美造就的审美心境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人们从这些联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尽管你没有到过联句中所写的地方,也可能从没见到过那样的景致。但是,它唤醒了你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听到过以至嗅到过,摸到过的感知经验—头脑中存留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经过头脑的加工,改组,楹联中描写的景象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脑海中,你就不仅仅认识到联语中的那个境界,而且有身临其景之感。联语写出了秀山碧绿清新的美,人们也就感受到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自然美造就的审美心境是自然美发生的基础,是人们在面对大自然,走进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过程中,对真实的自然景物的感知。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就是在对自然的感知过程中所萌发的一种真情实感,这种美感不仅使人产生愉悦之情,而且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对自然的理解和对改造自然的人类力量的估计。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这幅楹联悬挂在涌金寺,是幅正读,倒读均可见其异彩的回文联,该联正读是一重境界、而倒读又是一重境界。上联将秀山置于迷朦细碎的小雨中,突出它的秀丽和轻盈。有如人看花,人到花中去之妙趣。倒读此联“秀山青雨轻山秀”,可现轻薄的雨帘,被满山碧树染成了绿色,隔着这绿雾般的雨帘,秀山则显得分外的轻盈灵秀。人与秀山和谐统一,有花看人花到人中来的心境。下联写风里的古柏摇曳,鼓出阵阵清香。突出它的幽香。香柏古风犹存,依然那么朴实,伟岸,充满生机;它摇曳着树叶,鼓动枝叶发出清香,使游人心旷神怡。倒读“香柏古风鼓柏香”,古风摇曳香柏,风也似香味浓郁。秀山古柏之高大,强劲和圣洁,是作者人格的完美描绘,是作者处世的艺术宣言,作者抓住了美好的景致,典型的风物,写形着色,传神抒情,语言巧妙、流畅。如此精巧的回文对,融入了诗人独特的雨中诗情领悟,写出了清幽秀丽的特点,且无人工扭曲的痕迹。正读更显出自然美的特色,倒读则是人与自然相融之后心中之自然美的妙悟境界。正读是自然之境、倒读是心中之境,前者有主客体之融,后者无主客之分,人与景谐。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秀山本秀,建古刹,筑凉台,辟公园,独有全城秀”(清凉台)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曲槛回栏处,水天一色,灯火万家,真画境也”(清凉台)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万壑拥楼台,听竹溪泉响,松径涛清,心旷神怡,雅集聊当风月主;一水抱城郭,看柳渡鱼庄,螺洲蟹舍,岚平烟静,置身宛在图画中。”(清凉台)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秀山楹联会让游者看到曲槛回栏、看到山下灯火万家、还看到自然界中的色彩、线条、形态的美。概言之,看到自然界中的自然美的品性,不仅如此,更能看到秀山之上簇拥着檐牙高挑的金碧楼台,这有如人以自然为画布所创造出的艺术化自然的。人力胜天的伟大成果,从中透显出人类的力量与人欲追求的境界,也同时唤起人们的美感,这是自然景物中的社会属性美。游人看到山中,竹林如雾,游人伫立,在绿雾笼罩的小溪旁,可以聆听山泉叮叮咚咚作响;松林幽深,漫步于林间小道,可听松涛澎湃不息的清音。这一切使人俗虑顿消,心情怡然。景物各异中,它们的自然美和社会美都深深的打动游观者的心,使其从中领悟到大自然的可爱,人类主体力量的崇高,后人尽可从中受到陶冶,受到教益。

paper51.com

paper51.com

秀山独秀于奇绿。古刹参错,积翠凝香;松风萝月,挺挺轰轰;皎皎莹莹的丽质,使古今游人情思缱倦,趋之“若骛”,墨客骚人为之倾倒。或吟诗题词,或撰书匾联,使秀山无一亭无对联,无一楼无匾额。才子诗人的产生有各种复杂原因,但秀山的绿云翠浪,青山绿水,到处有迷人之景,它给人以灵秀之气,对秀美人生的向往,和对秀美人生的审美体验,孕育出了一代如明代诗人杨升庵和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那样的诗人群体。

paper51.com

paper51.com

对于同一景观,人们自古而今观赏不厌,并且还能题点出各呈异彩的楹联。它们的自然美和社会美都深深地打动游观者的心,使人从中领悟到大自然的可爱。这就是自然的美,唤起了人们不同的感受,产生了同一认识,讴歌这种造化之美。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二、“游”的自由审美境界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游”在中国美学范畴中体现为诗性之思的结晶。它所凝聚着的审美内涵与精神实质是对于自然存在的一种应答,一种对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审美解答。它标志着一种人们对于人生的诗性领悟,一种理想人生境界与审美生存方式。强调人生需要艺术化,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人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人生观,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可见,“自然美”是秀山楹联审美境界的第一重体现,所承载的是一种人面对自然所发生的审美追求。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游”对于通海生存智慧的文化观照。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秀山精美、典雅的建筑,清幽、秀丽的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明代大诗人杨慎在“逋翁亭”内小憩时,留下一首绝句:“海螯江蟹四时供,水蓼山花月月红。自是人生不寻乐,莼鲈何必羡江东。”(2)表达了诗人对秀山的赞美。清康熙年间杞麓湖名士阚祯兆书写的《秀山古柏行》一碑,书法神气飘逸,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沈昭游登瀛桥有一则趣话:“有景有情,君休忙,坐坐又走!好山好水,我只想,看看又来。”1962年,朱德同志重登他20年代驻军清凉台时游过的秀山,留诗一首:“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壶。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在绿荫如盖的秀山中深藏着错落有致,精心构建的楼台亭阁,在金碧辉煌的古色古香中又点缀着琳琅满目的诗文联语,而这些风流雅致的山水文章又处处闪现着通海湖山的迷人风采和作者的人格魅力。杨升庵在游江川通海后赋诗曰:“自是人生不寻乐,莼鲈何必羡江东?”。这位全国闻名的杨状元在通海有点“乐不思蜀 ”的心绪了。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二》中要称颂:“闻山最胜而……拖东之县通海为最胜”?(3)伟大的革命前辈,敬爱的朱德委员长要称通海“此地文物胜”?因为这座小城枕籍着“千树万树绿如云”的小山。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秀山园林因这样一些高洁人格光辉的闪耀,显出了内在生命的文化内涵。其间渗透着优秀民族文化的底蕴。西晋杜预(杜当阳)曾说: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万古此崔巍,杜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

http://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百年置洵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面对高峻雄伟的山峰亿万年依然矗立,恒古不变。却想“让自己名声永存,把记下自己功名的石碑流入汉水,伫立此山。可是他的石碑怎能与万古的山崖相比呢?这简直是自不量力,多此一举。而人生百年,光阴转眼过去,宋代林和靖处士在西湖孤山养鹤赏梅,多么清高优雅,他这一生过隐士的生活,才使人觉得闲适满意。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作者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对虚名决不孜孜以求,应该到大自然中去,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联语对醉心于显扬名声的人表示鄙薄,无疑具有针砭作用。古人认为,像林逋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他绝意仕途,决不与权贵合作;寄情山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这也正是楹联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取向。赵城有政绩不求名,居高位而不恋权势,品格清高备受推崇,他不想留名而名声长存。可见他的名匾(“何可见此眼界”)与名联配挂一处,相得益彰。鲜明地展示了赵城高尚的人品超脱的才华。“游”的审美境界在秀山显然不仅是游历、游赏,更意味着生命的自由、生命在天、地、人、三界中的创造,所彰显的是一种诗意的审美人生。正如清凉台联语所言:“几度登临,畅谭风月偿宿愿,三生有幸,重与湖山结胜缘”。描摹出人生惬意。登山、畅友、与自然齐生的深厚情意。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二)“游”的画意应答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孔子提出“游于艺”(《论语、述而》)的著名理论命题,它不仅标示出孔门儒学最高的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而且也指明了获此境界的途径、方法。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秀山联语中有最能体现出“游”的精神实质,也不乏精联。秀山之小巧、幽雅本身就在天下的名山大川中独具一格,更何况它与百姓游人如此朝夕相处,耳鬓厮磨,如此朝来爽气,松风萝月,如此引人拨云寻路,心远地偏。如此“文章争气势”,“于樵木混英雄”。活跃着一批又一批本地和外来文人、学者、官绅、羁臣隐者,百姓、仙释、游客,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4),把一座小山题点营造成一个白花争研,百鸟争鸣的山林文物博物馆,塑造出一个清幽秀美、引人遐想的艺术境界,这是秀山文化的精髓,是集文学、书法、篆刻于一炉的山林诗苑。联如湖海乏波,它包含着千百年来各层人士异彩纷呈的精思妙想,奇词丽语的山水讴歌,韵味悠然的人生感慨,馨香缭绕的宗教祝俦。时代的 印记就保留在这富于中国传统韵味的一横一竖,一匾一联中,有对相看不厌的山水的审美展示。也有对秀山可餐的小山的哲理剖析。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三、禅趣之境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禅宗的顿悟观认为:成就佛道,不须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不须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须经验积累,而只凭感性直觉,直指人心,注重在瞬间感悟中把握事物的本质。中国美学也十分重视透过有限的自然形态或有限的笔墨、色彩、节奏、线条等来传达无限的生命意蕴,故而倡统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亦即空灵境界。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楹联中有限与无限的空灵造境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此地即蓬莱,不须问三山何在;饮人皆沆瀣,直欲挟两翼登山”

paper51.com

paper51.com

“几度登临,畅谭风月偿宿愿;三生有辛,重与湖山结胜缘”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能空色相元人画,不落言诠梵帝文”楹联让我们感受到悠然饮泉酌酒的欲仙似的蓬莱之境;与友人畅谈同湖山深结情意的惬意;于虚空,神秘的境界中创造出的感人至深的艺术和文字杰作。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5)说等从哲学上开启了这一诗性智慧,秀山楹联艺术家们似乎由此十分强调借有限的一言、一线、一笔、一音来关照宇宙的无限。强调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来展示个体生命的活力和宇宙大化的至美。涌金寺一联: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能空色相无人画,不落言诠梵帝文”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它所包涵的意蕴是把一切形外看作虚空,不实在,而只有天上仙人能把它描出,佛经文字能表达最深的意思,而又不全留下语言迹象,它在审美品悟中、虚空、神秘、无色,但却创造出一种最感人至深的艺术和文字杰作。贝叶本为平常树叶,当佛经刻于上面,它就包含精深佛理,让人思考探索,法师讲经时落花如雨,化作人间处处明媚春光,实如此联“贝叶本无一个字,雨花飞作万家春”。传统美学儒、道、释三家都出于天道与自然这同一本源。正所谓“驻锡名山,一领袈裟真有托;垂训后世,始知三教有同源。”楹联与景致的完美结合,使其自然推崇了淡泊、平和、不求奢华、客膝自安、家无长物、琴书自乐、怡和养神的生活境界美。这正是在“游”中所创造的“生活成景”、“精神成人”之景。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二)人与天地“和合统一”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秀山古寺参错神韵寄于其中。倘以儒、道、禅三家审美理想,美学特征和艺术追求来反映秀山楹联的“和合”文化对中国诗性的浸韵,更能看出楹联美学的和谐基调。三家美学中,儒家美学偏重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道家美学偏重的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禅宗美学偏重个体与自我的和谐;儒家注重现实的人伦之和(人和),道家崇尚心灵的“天和”之景,禅家追求心性的自足圆成(心和);虽然各有其侧重点,但都以和谐为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涌金寺一联: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白日寒泉丝管静;青宵野竹寺门低”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撇开宗教联的说教一层,而以听觉视觉感受为中心渲染名山名刹山门的一种气氛,一种境界,让人内心进入一种禅定、静坐凝心、专注观境的状态,这比那些繁琐空洞、深奥难懂的宗教教条更能引人入胜,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许弘勋的书法笔随韵去,潇洒自如,为寺门增色不少(题于涌金寺),人与自然并无绝对的分歧,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物,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调谐;人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种理想而完满的境界,是中国人文追求的最高目标,质言之,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copyright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超然的境界不可能用普通感官和逻辑分析来简单感知就能获得,而只能用整个身心去体验、直观或顿悟。周易中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6)的“流观”方式、庄子的“目击道存”论,佛禅的“顿悟”说等都是这种观念的典型体现。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这一集句联。与杜甫的《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春日忆李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联意说沉静的隐居山林的人,心中会涌出无限的妙想:超脱世俗,不受拘束,思想才华就会超群出众,不同凡响。静者心中净无杂尘,因而才能构思熟虑。对自然和人世发出独到的妙想,从自身修养看,只有对人世名利抱超脱不拘的态度,才能独立不倚,思虑不凡,出类拔萃。这副对联具有哲学内涵和美学意韵,书法悠然恬静,联悬于花木葱茏的涌金寺内,更是适得其所,忘人超思。要说静于何处,何种超然?也许该联作者在其生存背景中,因通海历史的变迁有某种感慨,但人流涌动,光影溢彩是一种情调,清逸闲适、自修自律则是另一种情调。由于地域气候环境的良好条件,通海人享受着湖光山水身发展的位置。这正是通海人在通海面临历史转折时由府第建制转向县的建制、由昔日繁华转向自足的一种反映。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秀山楹联在这样一种审美心理的支配下,对审美体验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于楹联以诗性智慧透过审美客体的整体直观把握,在内心世界浮想运思,透过寓意于物象的“内游”、“内视”、“神遇”、“玄化”、“目想”、“心虚”、“澄清”等体验方式获得对世界本原的洞见和内心世界的愉悦和至乐。倾向于把宇宙与人生经验冲突,矛盾、差异、对立、视为事物对偶互动过程的过渡现象,而此过渡正是未来之和谐与同一之所由。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四、结语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前文运用美学视角对云南某某通海秀山楹联所蕴涵的独特的审美境界进行了探究。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天地宇宙的和谐境致的哲思论述其楹联的审美三境,认识了秀山独特的自然美,游及禅趣意味。揭示了潜藏于楹联中的人文景观文化韵律,对其审美境界有了初步的揭示,但要获得更深层次的欣赏感受还需要对楹联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但若以秀山楹联的民族审美文化作为一种美育资源,对于审美教育有很大育人价值的。这种价值可以体现在:景观的风格、园林的历史文化、景观的自然美特征与人文特征、楹联的思想格调、楹联的文化意识、平仄声韵等都符合美学要求;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的审美境界无声地诱引着人们不断升华。

paper51.com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注释: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1)董海明《中华经典楹联赏析》,中国长安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paper51.com

paper51.com

(2)戴延源《秀山古今楹联荟萃》,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3)徐弘祖《滇游日记二》,朱惠荣校注,华夏出版社,1985年版,第752页。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4)张长青、张会恩《文心雕龙注释》,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4页。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5)李耳《老子》,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http://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6)周振甫《周易、系辞下》,中华书局,1991年,第257页。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参考文献: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1]曹林娣《苏州园林与生存智慧》,苏州大学文学院。

http://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2]陈望衡《当代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03年。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3]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巴蜀书社,2003年。

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4]李泽厚《美学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89年。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6]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7]周艳芬《匾山联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paper51.com

paper51.com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The Disthich of xiushan park

copyright paper51.com

paper51.com

paper51.com

JIN MIN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lass1, Grade 2002,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e,

copyright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YuxiTeachers’ College. Student No.2002051125)

copyright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Abstract:Basedon aesthetic theory,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unique appreciation state ofxiushan  antithetical couplet inTonghai.Yuxi ,Yunnan province. It discusses the three aesthetic features ofthis antithetical couplet from the harmonious philosophy of man and nature, manand man, man and universe. Fristly ,the natural beauty of antitheticalcouplet,which includes the beauty of true and beauty of poetry comprehension.Secondly, the liberal aesthetic state of “travel”, man’ respenses to naturalbeauty and the wisdom of Tonghai humanities. Thirdly, contemplation, the finiteand the infinite, and the harmonious unity of man and universe. It explains theaesthetic meaning of Xiushan antithetical couplet and it’ influences upon thetourists’ aesthetic psychology. Furthermore, it also indicates the unique, Profound aestheticeducational function of Xiushan antithetical couplet.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Key words:Tonghai;Xiushan;antitheticalcouplet;appreciation state

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