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忠与孝的两难选择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在儒家正统思想的五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是宗法等级社会中最重要的两伦。忠君、孝亲是最根本也是最严厉的道德命令。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是家国同构,国是家的扩大,对亲人的孝是家庭中最根本的道德要求,进而推广至一国,就是对君主的忠。然而在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家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强调社会利益而扼制个性,泯灭个性,对君主无条件的忠诚甚至比孝都要重要得多。在这种情形之下,自然就有了“忠孝自古难两全”的历史之叹。饱读诗书者是做官还是归隐,是追求功名富贵还是在家安贫事亲?这是封建知识分子们必然遇到和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末高明《琵琶记》笔下所塑造的蔡伯喈和明代施耐庵《水浒传》笔下所塑造的宋江就是处于这种境遇中的典型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宋元以后,中国步入封建社会的晚期,忠孝观念已不再是一种倡导中的理论,而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中每个人的心里,成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积淀。而这时的各朝代统治者基于宗室利益都积极的大兴儒教,而倡导:举天理、灭人欲,进而成为摧残人性的枷锁,是以将这种伦理纲纪推到极端。作为封建社会晚期中的元代和明代自然深深受到这种封建纲常伦理的禁锢。这种禁锢却又在元明两代作家的作品中充分的表现了出来。

http://www.paper51.com

本篇论文主要选取元末高明《琵琶记》和明初施耐庵《水浒传》两部作品为例,通过两部作品中蔡伯喈和宋江这两个人物在践行忠孝的道路上展开论述,进而来探讨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性。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忠与孝及悲剧性的意涵 http://www.paper51.com

(一) 关于“忠”

http://www.paper51.com

何谓 “忠”?《说文》曰:“忠,敬也,尽心曰忠。”就是说对国对君要尽其心力而肃敬不欺,危身奉上,险不辞难。屈原《楚辞九章·惜诵》认为“竭忠诚以事君”、“事君而不二”叫忠。所以《荀子·臣道》说:“逆命而利君谓之忠”。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在儒家文化中,“忠”的伦理内涵有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春秋时代,其内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普遍性的社会伦理,二是特殊性的政治伦理。战国以后,‘忠’的伦理内涵出现了变化,其判准主要是君主的利益以及君臣之间的私人关系;谏诤性、任怨性与服从性,是‘忠’的三层重要意涵。到战国晚期,儒家将君臣关系‘父子化’,以‘孝’论‘忠’,从而使公私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在君臣关系的发展史上是一大转折点,尤其经董仲舒的阐释界定后,君臣关系变成完全是下事上的单向度关系,且是天定的具有形上必然性的关系。在此关系的局限下,君主个人是‘忠’的伦理之唯一判准。”(1)“忠”原意上是作为判断个人内在生命是非善恶的标准。然而当“忠”与国家、君主联在一起,这时候所说的“忠君”的“忠”就不再作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而是成为一种约束性、命令性的伦理。而到战国后期“君臣”被“父子化”,“忠君”便与“孝道”彻底结合在一起,“忠君”更是成为一种彻底的服从性的伦理。 http://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