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对苦难的书写与消解--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解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而90年代后余华所写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就正体现出了他关心的是真正的人,并且所写内容更加的贴近现实,由他以往的荒诞、推理、神秘、非逻辑、非理性转变为朴实而温情,在文学研究者和普通读者中都获得好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活着》还获得了1998年度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具有国际声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长篇小说引起了很多人的评论,在其中引发了一些至为关键的问题——苦难、命运及其消解方式。余华从平凡大众身上出发,由苦难这一母题上升至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人性本质的问题上,确实引人深思。本文将分析两部小说对苦难独特的书写,以及在书写中对苦难的消解方式——回忆、忍耐、幽默。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苦难的书写 paper51.com

关于小说《活着》的创作,余华曾经说过“我和现实关系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2)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活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一个难以作答的问题。人的生存虽只有短暂易逝的几十年光景,自身的一言一行也都受到环境和规则的制约,没有完全的自由。而且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总是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苦难。人的本性又是趋利避害的,不会有人希望自己一生命运多舛。人的本性就是害怕苦难而又不能不忍受苦难的一种存在,正如叔本华所言:“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脱的口渴相比拟。但是一切欲求的目的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由于他的本质就是落在痛苦的手心里的。”(3)

http://www.paper51.com

在《活着》里余华通过对主人公福贵苦难一生的叙述,如但丁告诉我们的一样:人是承受不幸的方柱体。在这部小说里,余华近乎残忍地把福贵的一生变得苦不堪言,苦难接二连三的降至这个平凡的人身上。但不管苦难何其多,福贵都是无怨无悔地承受。余华将此比喻成“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4)这是一种巨大的忍耐力。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福贵作为一个纨绔子弟,年轻时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还在城里风光无限。然而,当这一切成为幻影之后,当这一切都被他轻而易举地毁掉之后,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为所欲为的沉重代价,也同时看到了苦难对他的一次次无情的打击。自此之后,所有的厄运开始紧紧地追随着福贵的脚步,并毫不含糊地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着血缘亲情的人的生命,一次次将他逼进伤心绝望的深渊;儿子有庆因救校长抽血致死,女儿凤霞从小生病致哑,最后还难产死在手术台上,女婿二喜也在工地上死了,妻子家珍因操劳过度也离开了,苦根这孩子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这些人都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夺去了生命,读来让人不觉心酸。但是,福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认为自己要好好的活。这些都是原由他“对生命的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6)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虽然书中富贵的厄运一直接踵而来,但是在苦难的笼罩下,全书却不乏幸福与温情的片段,如“凤霞出嫁”、“有庆喂羊”、“福贵背妻”及“二喜携儿”情节感人至深。福贵以前只知吃喝享乐,根本不了解民众的辛苦,而自从灾难的一次次降临,迫使这个纨绔子弟接受住了风雨的考验。种种苦难的洗礼之后体验,他似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活着的不易和家庭的温暖。所以福贵虽然在生活上陷入了贫困之中,但是他的胸怀,他的眼光,他的精神,却变得宽广起来。正如余华所说:“我相信《活着》还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幸福,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当然,活着也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7)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在这里“苦难”和“温情”是合二为一的,这也形成了余华对“苦难中的温情”极力呼喊的特色。人在极度困境中是十分企盼温情的,这无疑是该小说最令人动心的亮点。余华的这种呼喊温情是发自内心的,近乎刻骨铭心的本能。

http://www.paper51.com

《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的社会背景差不多,都有着极左社会尤其是文革时代的时代背景。《活着》中主要描写的是农民福贵一家的兴衰和命运,而《许三观卖血记》描写的则是城里丝厂的送茧工许三观是如何度过这物质极度匮乏的灾难岁月,以卖血养活了一家人。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许三观卖血记》所描写的苦难——血与泪,悲哀与哭泣就是一个独异的存在,在余华尚未写作《许三观卖血记》时的1992年5月,他就曾写下一篇文章《结束》,余华说“有一天,我和陈虹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行走时,一幕突然而至的情形令我们惊愕。在人流如潮噪声四起的街道上,一位衣着整洁的老人泪流满面地迎面走来。他如此坦率地表达自己的不幸,并将自己的不幸置于拥有盲目激情的人流之中,显得触目惊心。” paper51.com

正是由于这样的际遇使得余华将卖血和老人的不幸贯穿在了一起。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从一个健壮的青年到头发花白、牙齿掉光的老人,整个人生的历程都是以卖血来维持生存。这些平凡人生活的十分卑微真实素朴和沉重,他们的日子琐碎而重复单调,重负像梦魇一样缠绕着他们,令他们摆脱不得、抗拒不得。许三观的一生都在卖血,血成了“摇钱树”,卖血是他生存下去的手段和自然的行为,这里面有一个十分残酷的前提——许三观不卖血,他就存活不下去,或者更加的困难。在金钱交换的过程中,残酷的生活被淡化了,苦难像血加上了水一样变得浅淡,但生存的艰难并没为此而减少。

copyright 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