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壮美山川,挥洒自如——论苏轼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一、      人生经历与思维方式

copyright paper51.com

    苏轼写作山水诗,与其坎坷的人生经历及他受到老庄和佛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苏轼的一生游遍了祖国各地,其中原因多半是由于政治上的贬谪,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是这从另一个方面却推动了苏轼的文学创作。由于政治风浪的不断打击,使他深深体会到人生坎坷与官场险恶,转向了热烈地向往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以排解心中的苦闷,抒发人生情怀。苏轼为人兴趣广泛,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虽然游览了大半个中国是由于职位被贬,但是每到一地他总是精神倍增地登山临水,探奇访胜。他对祖国山河兴致浓厚,经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在对自然美怡然自得的观赏中求得精神的慰籍和解脱。大自然给予了他无尽的美的享受。他曾这样感叹到:“山水游放之乐,自是人生难必之事!”(《题逸少帖》)正是由于苏轼一生中这样的人生经历,可以说从客观上促进了他与大自然更多更深的接触,大自然触动了他的心灵,人生仕途的失落使他把注意力更多的转向山水景物。对于苏轼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自然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胸怀,寄托情致。

copyright paper51.com

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件事物的促成既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也离不开内在的主观因素。苏轼山水诗的写作也同样如此。苏轼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受到老庄和佛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由于随着苏轼眼界的扩大,阅历的加深和对宦海升沉,世情冷暖的体察,他的思想逐渐趋向开放,对谈禅、学道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愈到晚年,佛老思想在他头脑中愈加膨胀。佛老的清静无为、不为而为、归真返朴、傲视荣贵的思想对苏轼的创作不断发生作用,让苏轼更多的关注大自然清新亮丽的景物,抛开浑浊市侩的官场生活。“同时老庄归真返朴的思想也给予苏轼以显著影响。一方面表现为主张绝圣弃知,向慕原始生活,一方面表现为否定世俗与官场而崇尚安贫乐贱。”(1)老庄和佛家都主张清静无为、任性自然,提倡到山林里去养性陶情。苏轼正由于这样的思维方式走入仕途不久,就厌倦于官场的变诈而喜爱清新朴厚的农村,因此,他经常以赞赏的笔触用诗词描绘农村生活和田园景物的可爱。“人间歧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就透露了这种心情。相比较于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其对于自然万物的观照方式与苏轼相比较又有其独自的特色。这是由于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生活经历没有苏轼那样波折,他更多的是抱以豪迈喜悦的心情,对盛世的欣慰之情来对待自然景物的,抒发的也是自己对富足生活的满足心情。王维的诗,苏轼评价其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如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时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善于表现动静结合,其实苏轼的诗也同样如此。苏轼就常以画论诗,他认为诗画是一律的。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观察十分仔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和动态,写中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他的写景诗,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诗人怡适的心情。苏轼写作山水诗时对景物的观照也细致深刻,常常敏锐观照运动变化的今晚,表现其细致的局部。同时由于王维受到禅释的影响,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孤寂、空静。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景物的变化,是那样的清静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paper51.com

像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触动读者的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也受佛释,老庄思想的影响,佛老文字以谈玄说理为指归,而在其诗中则表现为富于理趣。苏轼的诗多通过描写摹状事物来说明其中蕴涵的道理,同时苏轼的诗中善于描写动态变化的景物,也善于表现作者在一刹那间产生的感动。由此可见,同是写的山水诗,但王维与苏轼在人生经历与思维方式上是同与异而造就了其作品的细微差别。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二、注重创造形神兼备的艺术形象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苏轼的山水诗在描写时注重表现运动变化着的自然景物,并对其进行细致的局部刻画和开阔的全景概括,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刻画,能够很细腻的表现作者在一刹那间产生的感触,使得生动形象的山水景物有传神之效。 http://www.paper51.com

诗人苏轼不但出生在天府之国四川,而且从小便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在游宦中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国土,使得他饱览了各地名山大川。他对大自然的奇妙美好有着敏锐的察觉,善于抓住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描绘,并深入其内里,表现景物本质和运动规律。他不但在诗中向读者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雄奇伟壮,而且还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之外发现了活跃着野老渔夫的另一个世界的纯朴可羡。他对生活充满热情,饱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赞美农村环境的清新朴厚的同时,穿插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系,绘制了洋溢着泥土馨香和生活气息的农村风物画。

copyright paper51.com

首先,苏轼在描写这些自然景物时,他观察体会并清楚的认识到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他看到它们每时每刻都是在运动变化着的。水是不停的流动的,山看似静止,但随着春夏秋冬,阴晴晦明的不同,也是变化万千的。日月运行,潮起潮落,没有一种客观物象的存在是静止的。他认为天、地、水、人、器物等都是“皆生于动”、“动而不息”、“变化往来”、“有逝而无竭”的。因此,在其山水诗中,苏轼着重强调表现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很少写静境,而是更多,也更擅长于写动态,体现山水的活力,以动态传山水的精神。例如《游径山》写山“势如骏马奔平川”,《百步洪》里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这一连串比喻摹状激流飞湍。面对着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大自然山川景物,诗人认为要准确细致的表现它们的动态,并在动态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他常常采用两种方法表现:首先是“观物须‘空静’。苏轼认为‘空静’是作家在创作之前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认识的方法。关于‘空’他说过‘是身如虚空,万物皆我储。’主张要以清明开旷的心胸去收摄世间万物之象。”(2)强调在创作山水诗之前,作者应当全面的观察描写对象,在自然界中收集其所有的形态和外在表现方式,作者在做这一切时自己的角度是客观的,不应加入自己任何主观偏见。还原自然万物真实本色。遵循其自身的本来面目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作者要沉静思考,清除杂念,集中精神。“关于‘静’,他则强调不是以静观静,而是以静观动。”(3)这种独特而有效的观察认识自然万物的方式,是让作者退一步,跳出当局身陷其中的观察,这样才能做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分出“物”“我”两者来,“物”才能在“我”的掌控中全面展露。他就曾说:“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与前。”(《朝辞赴定州状》)

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