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英语 对外汉语 汉语言文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语言论文 > 汉语言文学 >

唐代送别诗中意象符号的语义学特征诠释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一 、意象的符号学阐释

http://www.paper51.com

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语言系统,意象是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准确理解意象的特征和意蕴对诗歌的鉴赏、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意象”,“意”是指人的主观情意,“象”即客观存在的物象,意象就是在物象的基础上,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感构造出来的审美形象。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意象具有符号的基本特征,因此,可把意象看做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艺术符号。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意义构成的,索绪尔认为语言就是能指与所指关系构成的符号系统。能指为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即表达的形式;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即表达的内容。意象符号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与语言符号又有着明显区别,意象符号的能指是指客观事物的表象,所指是这一符号所表示的情感与意义。因此,意象符号是指超越客观物象的属性,与作品特有的精神意义相结合,体现作品的内在文化观念和态度,形成的作品意象。

copyright paper51.com

二 、唐代送别诗中的典型意象符号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在唐代送别诗中,有大量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符号,如柳、月、酒、水、雨、孤舟、草等,这些送别诗中的意象符号,其本身是一种由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二元关系构成的语言符号,这种语言符号一旦进入“言志”的诗歌当中,它就是作为一种“使用”的角度来使用的,而不是简单的提及。意象符号出现在诗歌中,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而就表达意义的语言符号本身而言,它一方面承认“所指”大于“能指”,即一部分必要而又未被明确表达出来的思想残余被语言遗留在阴影中;另一方面又预先设定人们能够借助“能指”所特有的一种丰溢性,在探寻时可能使那些没有明确指涉的内容发出“声音”。简而言之,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它让读者领悟到诗人及其作品本身没有明确指涉的内容。这种声音就是一种负载有特定意义的声音,这种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构成了新的诗歌语言符号,并作为背景知识参与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和阐述中,此时的所指就具有了一种意义双关性。

paper51.com

(一)柔“柳”多情催人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柳”这一意象符号在送别诗中随处可见,诗人临歧送别时眼前有柳,并以柳诗相赠,柳这一形象所具有的能指的丰溢性特点,即音响形象的谐音性——谐音“留”,使得人们在探询时能通过其能指发掘其所要表达的是“留下”的思想性所指。从柳到“留”,从柳树到语言背后未被明确表达出来的诗人及其作品的思想残余——留下,一方面继续深藏在语言的阴影中,另一方面却又是那样清晰可见。“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高适《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路边低垂着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犹如向远行的友人挥手道别,却又是那么的恋恋不舍,希望友人能“留下”。“溪边杨柳色参差,攀折年年赠别离”(许浑《送别》),在诸如此类的唐代送别诗中,“柳”意象符号的一类“所指”意义经过一系列类推机制的积淀,实现了风格化、意义定型化的发展,从而凝固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言符号”中,成为了诗歌语言中的典型意义,并作为诗歌含义理解的必备知识。这些典型意义往往被作者借助所指的强大功能,将想表达的某些思想和涵义遗留在语言的阴影之中,等待人们的发掘。因此,在“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中,作者并未直言“留”的思想,但人们根据预先设定的知识:一方面是柳“能指”的谐音丰溢性,一方面是此种凝固的意义,使作者想表达的潜在隐含的“留”的思想内容在一串组合的符号下发出来自心灵的呼声。

paper51.com

柳是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柳是远行之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与牵挂,柳意味着绵绵的情思和不尽的离愁哀怨。这些深意在意象符号的能指中并未表达出来,但人们能结合语境通过其能指的丰溢性了解唐人以柳寓留,以缕谐旅,以丝代思,以青托情,以软条比柔情,以细叶状愁眉,以零落的飞絮比喻人生飘零的所指。诗人甚至将柳树的意象具体到对柳枝、柳条、柳叶、柳丝、柳絮、柳姿、柳色等的细致描写,离情别恨似乎也变成了可视可触的物态。[①]诗人将柳作为自己情意的化身,以柳寓情,以柳达意,使柳在他们笔下成为了别离之情的见证与承载之物,充分说明诗中的意象符号是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又如送别诗中“月”的意象符号,诗人及作品本身在一开始就预先设定人们能够借助“能指”所特有的那种丰溢性,如月亮作为外在形象特征的圆满性和残缺性,以及作为实体的月亮的色泽凄冷、外形上的残时多而圆时少的外形特点,让接受者在一开始就能联想到月亮的残多圆少象征聚少离多。使“团圆”这一没被明确指涉的内容发出“声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作者与友人之间虽然天各一方,但山水相连,明月共赏,遥远的距离仿佛近在咫尺,离情也似乎不存在了。从诗歌解读的角度,诗歌中的意象符号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象,正如康德在讨论审美意象时所说:“审美意象是指想像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人想到许多东西,却又不可能由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表达出来,因此也没有语言能完全适合它,把它变成可以理解的”。[②]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更乐意使用语言符号所指的强大功能,将诗人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残留在语言阴影中的思想再次送回到语言阴影中,使人们结合诗歌去分析、理解该意象符号在本诗中的具体内涵。从而形成了意象在特定诗歌中的具体涵义,并希望有新的意义发现,这一方面说明了符号所指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表达出了能指的局限,体现出了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

http://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