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思想政治 >

浅析云南农村适龄儿童辍学现象

二、适龄儿童辍学现象严重的原因分析

    1、教育内部原因

paper51.com

   (1)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条件。农村小学都按国家统一模式开设外语、计算机课程,但是大部分乡镇农村小学开设了以后由于师资、设备等不具备或者是具备了一定的设备但由于条件限制对于开设的课程一知半解,导致学生外语和计算机不好,升入初中后学习差,跟不上,认为读书没意思而导致辍学;甚至对于怒江州、红河等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有了课本但只是从书本上认识计算机,英语课本如同看图识画一样,面对升入初中和其他懂这两门课程的同学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课程又跟不上而厌学,因此被迫辍学。

http://www.paper51.com

  (2)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农村初中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上,与城市初中差别较大,无法达到国家标准,只有一部分学校有计算机室,基本上没有语音室和电教室。在东部上海,平均每16.7就有一台计算机,而云南平均每186人仅仅有一台计算机,两地的差距达到10倍⑤。红河州曲江镇甸民小学从三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是由一些企业淘汰后捐赠的),但是由于计算机数量远不能满足上课人数的需要,学生只能轮流操作,而且上课的内容由于受电信设备限制只能教学生基本的打字、开关机技能。许多学校的图书室,实验室设备陈旧,数量少,不能及时补充更新,甚至于图书馆只是做样子,从不对学生开放,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而设置的。曲江中学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利用率非常高,老师们都是要通过预约、排队以后,才可能争取到在那里上课的机会。在许多乡村中小学中根本没有图书室,农村初中教育的内容仅仅围绕教科书进行,枯燥无味的学习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3)教育结构不合理。由于初中教育资源的不足,对初中在校学生,特别是多子女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缺乏劳动力家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比较落后的地区农村初中升高中(中专)的比率为5:1⑥。云南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学校中所教授的知识不能满足农民学生生产生活的需要,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初中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学习的内容空洞、抽象以至于无法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学校所开课程,许多内容对基础差的学生偏深偏难,导致部分学生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读书没兴趣,进而厌学和辍学。

copyright paper51.com

  (4)层次划分使学生丧失学习动力。据调查,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本学校的升学率,便会根据学习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分为好班、中班和差班。一些地区两个镇只设有一所中学,要想上教学质量相对好一点的中学便要到县上(名额是按规定分配的)。好班的学生就努力考入县重点中学,其他两个班的学生自然就到镇中学上学。但是,由于这种划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看不到读书的希望,自己也觉得在镇上的中学不仅没出息,受教育收益几乎为零,又浪费时间和金钱,便大批量辍学回家。据调查得知,曲江镇的五个村子,设有一所小学,学生读到四年级便要“转学”,每个班有一个到两个名额,排在前三名的就有机会在升五年级时转到镇中心小学上学,学校为了提高镇中心小学的升学率便会把这些“尖子生”全排在一个班进行强化教育。而其他没能进入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老师也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厌教情绪,觉得“反正再怎么教也是白费力气”,在教学过程中就敷衍了事,于是很多学生相继在五年级时辍学回家务农。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5)教师严重缺乏且教师素质偏低。在许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中,存在教师队伍“强出弱进”的现象。农村骨干教师不愿呆在农村地区都纷纷调往环境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而在镇中学因为教学成绩不理想或者人缘关系不好的教师就被下放到农村学校中,这样一来,增加了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难度,很多学校出现教师短缺现象。甸民小学每个年级有一个班,全校共有258个学生,学校从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但是全校只有一个英语老师,也就是说,一个英语老师担任着全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更为严重的是全校在职教职工只有12个(包括代课老师在内),为了缓解这些状况,学校只能招收一些代课老师,这就使得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⑦。在教育部2008年2月25日举行的2008年第二次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宋永刚提出,现在有些农村地区的老师年纪普遍较大,甚至有些地方四分之一的小学老师在50岁以上,宋永刚据此称“乡村小学教师都是‘爷爷、奶奶’”, 宋永刚的这句话脱胎于乡村学校里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

copyright paper51.com

农村教师是中小学教师的主体,我国70%的教师分布在农村地区,全国普通中小学教师约10438000人,农村教师占49.3%,代课老师就占全国代课老师的40%左右⑧。在这些代课老师中绝大多数只有中专学历,无教师职业资格证。长期以来,农村教师培训面临工学矛盾突出、交通不便、经费不足、优质培训资源匮乏等问题,农村教师尤其是西部农村教师很难有机会接受较高水平的培训,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缓慢,甚至于在大多数农村小学中还存在教师歧视、打骂学生的现象。在偏远的一些山区,90%以上的小学教师仅仅是见过计算机,但没有使用过,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毫无掌握。位于城镇的中学教师对计算机技术认为未能掌握、基本掌握、完全掌握的分别为67%、24%和9%⑨。 paper51.com

    2、教育外部原因 http://www.paper51.com

   (1)投入严重不足。因地广人稀、学校布局分散,农村学校有20-30%的初中生需要寄宿就读⑩,但是由于寄宿费用要高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承受能力,导致贫困学生流失。云南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陈丽娟分析说:“据实地调查,虽然国家自2003年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解决好西部农村孩子‘留得住’的问题,但是云南省129个县、市中有112个不能实现财政自给,全部要依靠政府补助,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可算是‘大手笔’。一些贫困县的领导表示,自己不会不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对地方发展而言,农、林、水、畜牧、公安、卫生等各行业都急需政府的投入。即使在教育的投入上,有限的资金也会考虑轻重缓急。”11云南是多民族地区,中小学用多种语言文字授课等因素增加了教育成本,又地处边陲,经济比较落后,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也非常紧缺。尽管在2008年全省教育支出完成18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9%12,重点支持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但是在有的地区仍然满足不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像墨江县这样的“两基”攻坚县,连“危房改造”的验收都没达标,地方财政根本无力完成教师结构的调整。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教科书费、杂费分别由中央、省政府提供,而寄宿制生活费补助则需由州、市、县自筹解决。尽管如此,诸如德宏、潞西市等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收入就偏低,但却要供养较多的人口,仅支付工资就花费预算支出的一半左右,再加上机构运转及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投资外,用于当地教育投入的预算就少之又少,更无力再拿出钱用于帮助贫困学生。

copyright paper51.com

  (2)学校布局不合理。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过程中,有的地方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消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学点,尤其是中学教学点。造成新的教学难,由于居民点分散,布局调整后许多小学的路程超过2.5公里,小学生离学校较远,因路程、安全和费用承担等问题导致辍学。怒江州的啦井镇中心小学的校长刘庆祥说:“我们绿竹坪小学,深居在三个乡镇的交界地,离我们中心校有40多公里,当时是没有电,路不通,资金拨付了以后还是没办法建校,最后与政府协调,到村子里边发动群众先修路,然后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以后,发动了老百姓一组一组把山路挖通了十多公里”。学校又没有条件实行寄宿制,很多学生很早起来便带上午饭到学校,中午就吃自带的冷饭。许多学生由于离学校太远,交通不便,甚至需要解决食宿问题,导致许多学生辍学。

copyright paper51.com

  (3)家庭经济状况窘迫。据调查,初中生人均的日常教育费用在部分贫困边远地区远远超出了农民家庭的人均收入。贫困家庭,特别是多子女家庭往往因支付不起必要的教育费用而辍学。德宏州聚集多种少数民族,是云南的一个穷州。据州扶贫办、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介绍,2004年末,全州84万农业人口中,贫困人口超过一半,约为48万人,其中5万特困人口需要民政救济。潞西市委组织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辍学学生中有80%是因家庭无力承担寄宿伙食费和必要的学习费用而无奈辍学的13。潞西市西山乡景颇族人口占87%,乡中心小学有685名学生在学校食宿,政府仅能按128人定额补助每人每月12元生活费,补助人数仅占住校生总数的18%,学生需自带大米到校,每个学生每学期交45元菜金 ,平均每顿饭只能吃一角钱的菜。2007年上半年德宏州农民纯收入总额为83084.7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9.13%,较去年同期增17.69%。农民人均纯收入963.9元,比第一季度增446.55元,增86.31%;较去年同期增130.44元,增15.69%14。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学生因家庭承受不起住宿费、交不起伙食费而辍学回家。 paper51.com

   http://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