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舞蹈学 艺术教育 艺术设计 音乐 体育 美术学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文体论文 > 音乐 >

浅议歌唱中气息的运用

在歌唱艺术中,气息是发声的源泉,是歌唱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歌唱方法、音质、音色及音量大小的变化。因此,没有良好的呼吸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不可能有优美的歌声。气息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歌唱的艺术感染力。要增强歌声的感染力就必须熟练地掌握气息的运用技巧,必须先从科学角度上剖析气息的产生和运用的生理过程。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从科学角度上剖析气息的产生和运用的生理过程。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从生理上讲,人体的呼吸器官是由肺、吸气肌群和呼气肌群组成。空气通过口、鼻、咽喉、气管等通道进入肺泡之中,肺是储存气息的地方。正确的呼吸是由两个方面组成:1. 吸入气息。它由两个动作组成: (1) 由于吸入了充足的气息引起肺的扩张从而带动了肺下的横膈膜垂直下降,横膈膜是一个大而有力的肌肉把胸和腹分隔开。它处于休止状态时像一个倒置的盆; (2) 下肋骨向两侧扩张。因而这两种动作是垂直和水平的,在一个平滑的动作过程中(2) 紧跟着(1) 。这样就把胸部的容量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加大;2. 呼出气息。这包括了同时把肋骨和横膈膜逐渐恢复到开始的休止状态的两个动作过程。当呼出气息的时候,横膈膜和肋骨恢复到它们正常位置的动作必须是完全平滑和有规律的。因为在这个呼气过程中,被压平的横膈膜再度成为倒置的盆形,使肺的下部产生一种逐渐向上的压力,同时,当横向扩张的下肋骨水平向内地恢复到它们正常的位置时,也从侧面对肺部施加压力。因此,为了在呼出气息这一过程中不刺激损害身体内部别的器官组织,平滑和有规律地恢复横膈膜和肋骨的原有状态是必要不可忽视的。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我国传统声乐认为:“天伏地,地伏天,天地贯通,气走中丹田,贯通就垂直。”意思是说,在声乐演唱中,身体上端的口腔、头腔共鸣和下端的横膈膜是相互依赖、共同协作的过程,而促成这二者工作的有力媒介就是贯通垂直的气息运用。在这一过程中,让吸入的气息从腹部底部也即“丹田之处”充满上来,形成贯通头腔和腹部的一个垂直气柱以便完成歌唱前气息的准备工作。人在歌唱中关于气息的运用可详细地分为四个进行步骤:吸气、保持、呼气和恢复原状。首先,在吸气过程中,演唱者要用口、鼻同时将空气吸入气管到膈中,动作要轻柔,同时气要吸得低且深。为什么吸气要吸得低且深呢? 让我们首先来观察这样一种现象:当我们把水注入水壶的时候,水显然是从壶的最底部逐部充满整个壶的。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人的吸气也是同一原理,如果把我们的身体也想象成那个水壶,当我们吸气时也应吸得深一些,也即适当扩大腹腔的容量,让气息从腹腔底部充满上来,这样获得的气息才具有保证声音的连贯、统一、圆润的能力。在练习时,可以想象为人用陶醉的感觉去轻柔而仔细地闻一朵清香的花,逐渐地打开鼻腔和口腔,口鼻在兴奋的状态下将香气缓慢地吸入肺内,并通过横膈膜的纵向下降和肋骨的横向扩张把香气送到腹部的深处。气息的保持过程就是气吸好后并不马上吐气发声,而是稍停片刻,使气息保持住的过程。这时的感觉好像人在游泳时把头闷在水里一样,俗称“憋气”也即蓄住气。呼气过程就是发音的过程,在保持气息的基础上,慢而均匀地把气息送出,撞击声带,产生声音。

copyright paper51.com

在初学时,我们可以用无声的呼气练习来代替实际的乐句演唱,从而减轻声带的疲劳。在练习时想象眼前有一根点燃的蜡烛,呼气时吹出“咝”的气流声,让眼前想象的“蜡烛”焰苗均匀地微微摆。发出的“咝”音一定要干净均匀“, 咝”音的支持力量应在横膈膜和腰围一圈,气息像一条线,均匀地吹在想象的“蜡烛”焰苗上,焰苗不能出现忽明忽暗的现象。除了气息呼出均匀以外,还应要求控制呼气的时间要尽量的长,因为“咝”音的时间越长越说明吸进的气息是深的,有控制的,时间过短说明气吸得太浅,或是气息控制的不好。呼吸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即恢复原状。歌唱发音时,呼气肌肉群之间形成对抗,当一句唱罢,气息消耗殆尽之时,为了吸入新的气息,再一次产生新的对抗,就必须使呼吸器官的各部位完全恢复到吸气之前的状态。这样,收缩、扩张不断地循环往复,才能保证歌唱流畅自如地进行下去。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copyright 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