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无忧网提供: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计算机毕业设计|计算机毕业论文
栏目导航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代写论文
当前位置: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教师对特殊幼儿的作用与影响

美国已故大演说家,成功学鼻祖——罗曼·文森特·皮尔曾说过“态度决定一切”人的出生,人的境遇是不可以选择的,但我们的态度是可以自己决定的。尤其在教育中,教师的态度与做事的方式直接决定着一个孩子的发展,因为在孩子心中往往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教师的话对于还处在成长中的幼儿来说就像圣旨一样主导着孩子的生命。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期望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教师在早期融合教育环境中对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对于特殊幼儿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特殊儿童泛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可表现为在智力、情感、情绪、肢体、行为或语言等方面,即包括发展上高于正常儿童,也包括低于正常水平的儿童,以及有轻微犯罪的儿童。狭义上则专指残疾儿童,包括智力、听力、视力、肢体言语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多重残疾。以下论述的特殊儿童主要指狭义上的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

copyright paper51.com

一、             特殊儿童的早期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情况 paper51.com

公元前,特殊儿童备受歧视和虐待。他们被禁止参加社会活动,在基督教义广为传播的时期,特殊儿童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同情,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他们得不到人们的关注,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直到1874年,英国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瞽叟通文馆,也就是现北京盲校的前身,特殊儿童才能够接受有限的教育。我国的特殊教育思想萌芽于19世纪中叶。1895年,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之一洪仁轩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兴跛盲哑院。有财者自携资斧,无财者善人乐助,请长教以乐书杂技,不致为废人也”的主张。①1916年,我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是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教育学校之一,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出现,发展了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早期教育。然而这些特教学校均是以隔离式教育为中心,将有着特殊需要的儿童与正常儿童区别对待,分开教育,阻断了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不能受到正常的教育牵引。到20世纪80 年代末,我国才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的随班就读的教育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探索。在国际上将这一理念称之为“融合教育”,而将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共同接受学前教育,我们称之为“早期融合教育”。早期融合教育的提出与实施,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有了能够回归主流社会的机会以及回到正常生活的希望。 paper51.com

二、             特殊教育的发展过程。

内容来自论文无忧网 www.paper51.com

纵观世界特殊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隔离教育,即将残疾儿童安置在与正常儿童相分离的专门教育机构里。如:盲校、聋校等。根据残疾儿童残疾的程度和身心特点进行特殊教育。这种教育的长处是能根据不同儿童的残疾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效率比较高,但相应的也就产生了标签作用而不利于残疾儿童的社会适应和身心发展。因而隔离教育这一教育思想遭到了人们以及教育界专家学者们的尖锐批评,相继引发了一场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教育运动。 paper51.com

第二阶段是一体化教育阶段,主张对隔离教育“去机构化”,建议通过建立“正常化”(纳吉)环境和“最少限制环境”(德诺的“瀑布理论”),使更多的残疾儿童回到普通教育体系中接受一体化教育,以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但是我们也能看到一体化教育并没有提出有关残疾儿童将怎样在普通教室中进行实质性的教育。比如说:一体化教育忽略了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从而使相当一部分残疾儿童虽然身在普通教室中,实质上却处在教育的边缘,未能完全或实质性的融入到教育体系。 内容来自www.paper51.com

第三阶段,全纳教育阶段即融合教育阶段。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需要大会”。在此会上通过了著名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原则、方针和实践》。《萨拉曼卡宣言》提出的全纳教育新理念及行动纲领在特殊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世界特殊教育,同时也标志着世界教育进入了全纳教育的新阶段。全纳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包括残疾学生)的,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价值取向的全民教育。其理论假设建立在其人权观的基础上的;人类从本质意义上讲,无论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都是人;“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且这种权利是平等。全纳教育注重参与和合作过程,具有参与性与合作性,它不仅在形式上强调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一起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而且特别注重通过全纳教育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实质性参与,融合到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过程中。全纳教育以人为本,坚持以儿童为中心,一切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全纳教育认为“人的差异是正常的,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要考虑儿童特性和需要的广泛差异,是教育来适应儿童的发展需要,而非让儿童来适应预先规定了的,有关学习过程的速度和性质的假设。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因材施教”,这也就表明了,教育是要适合受教育者的,因而也能让我们相信只要一个人还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他(她)便是可教的。全纳教育是一种接受与开放的支持性教育,表现为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的根本的转变,认为教育既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支持和推动教育改革,以达到消除歧视、促进融合,实现社会的公正目标——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同社会。为了实现全纳性社会及全纳教育的目标,我们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认识。因为全纳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事,它是全社会的责任,必须得全社会动起来才能有效实施的事。全纳教育强调建立完整支持体系的必要性,认为“没有支持就没有全纳”。② http://www.paper51.com

------分隔线----------------------------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