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自动化系统
摘要
随着教育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校园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重,不仅能改善校园办公条件与环境,减轻工作人员负担,提高办公质量和工作效率,而且能加快校园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网络化的进程,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针对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办公业务的要求,运用Internet和ASP开发技术,采用Browser/Server(浏览器用及服务器)模式,建立一个基于Web的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办公自动化系统。本系统实现了用户登陆,工作计划,通告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通讯助理,电子邮件,会议管理,档案资料管理等功能。其中工作计划模块用于建立一个工作计划,每个用户可以对自己的计划进行添加,删除和查询,还可以对计划的重要程度,完成与否进行设置。通讯助理模块主要是建立一个个人通讯录,用户可以对自己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资料进行添加,删除和查询,还可以对不同的联系人进行分组,方便查看。
关键词:B/S结构;ASP;Intranet;Web;办公自动化系统
目录
摘要………………………………………………………………………………………………..III
Abstract..…………………………………………………………………………………………...IV
第1章绪论………………………………………………………………………………………1
1.1引言………………………………………………………………………………………1
1.2办公自动化系统产生的背景………………………………………………………1
1.3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过程……………………………………………………………1
1.3.1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国外的发展...2
1.3.2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国内的发展...2
1.4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和研究意义…………………………………………………3
1.4.1现状...3
1.4.2研究意义...3
1.5C/S体系结构与B/S体系结构的比较……………………………………………4
1.5.1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4
1.5.2浏览器/服务器模式...5
1.5.3客户机/服务器和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的比较...5
1.6论文结构…………………………………………………………………………………6
第2章系统分析…………………………………………………………………………………8
2.1需求分析…………………………………………………………………………………8
2.2系统的设计目标………………………………………………………………………8
2.3系统框架图….……………………………………………………………………………8
2.4E-R图…………………………………………………………………………………9
2.5数据词典………………………………………………………………………………...10
2.6本章小结………………………………………………………………………………..11
第3章ASP技术………………………………………………………………………………..12
3.1ASP的工作原理……………………………………………………………………..12
3.2ASP的内置对象和组件………………………………………………………………..12
3.2.1ASP的内置对象...12
3.2.2ASP的组件...17
3.3ASP访问数据库步骤………………………………………………………………..18
3.3.1定义数据源...18
3.3.2使用ADO组件查询WEB数据库...18
3.4本章小结………………………………………………………………………………..19
第4章通讯助理和工作计划模块的设计和实现…………………………………………..20
4.1数据库的连接和释放………………………………………………………………..20
4.2通讯助理模块的实现………………………………………………………………..21
4.2.1个人通讯录模块设计...21
4.2.2增加个人通讯录...22
4.2.3通讯录类别管理页面设计...23
4.2.4查询个人资料设计...24
4.2.5查询结果页面显示...25
4.2.6个人通讯录主页面设计...27
4.3工作计划模块实现……………………………………………………………………..28
4.3.1工作计划模块设计...28
4.3.2增加工作计划...29
4.3.3查询设计...30
4.3.4编辑工作计划...31
4.3.6显示本月工作计划...33
4.4本章小结…………………………………………………………………………..34
第5章总结与展望…………………………………………………………………………..35
5.1系统开发过程总结………………………………………………………………..35
5.2系统展望………………………………………………………………………………..35
参考文献…………………………………………………………………………………………..36
致谢…..…………………………………………………………………………………………..37